PMI-RMP 考試心得
關於 RMP 考試心得以及風險管理的介紹
前言
「眼皮越來越沈重了,我得趕快喊暫停重新調整狀況,這是已經被我寫在登錄表中的回應策略。」
今天(2019/8/26) 是我考 RMP 的日子,在 AM 8:00 的這個時刻,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議題:考前一天沒睡好。一直有著不規律作息的我好不容易根據這樣的風險回應制定調整作息的策略,沒想到沒有達到減輕的效果,今天凌晨就醒了…
幸好考到一半精神有漸漸恢復,我採取的回應策略生效了,本來做完 100 題時,跳過 13 個題目沒看, 20 個不確定的答案,時間只剩下 120 分鐘,後面還有 70 題,再度喊了個暫停之後,做題速度也越來越,在時間剩下 40 分鐘時,我居然完成了全部考題以及把 Mark 的答案都確認過一遍了。
「考完就直接 End Test 了,這次有 Pass 就好了!」
「哇,居然有 5 個 Above Target 耶,PMP 都達不到結果 RMP 居然做到了」
PMI-RMP 在考甚麼?他可以做什麼?讓我來介紹一下,所謂風險管理師!
PMI-RMP 是甚麼?
如果考過專案管理相關照照的人,應該都會知道 PMI 這個聚集了各路專案經理高手的社群,其中 RMP 是 PMI 證照『限量發行的專家型高階證照』。
風險管理與我有甚麼關係?
Risk is defined as an uncertain event, which if it were to occur would have an impact on achieving project objectives.
理想的風險管理是,將所有潛在的風險事先照風險分數(或是經量化後的風險)排定優先次序,可以優先處理引發最大損失及發生機率最高的事件,其次再處理風險相對較低的事件。
規劃風險管理
好的風險管理方式帶你上天堂,你可以辨識出好的方法進行改變,降低負面影響,或是放大好的機會,反之,壞的管理方法帶你下地獄。
因此我們要先定義我們風險管理要按照什麼流程做,要用那些工具,簡單來說就是定義好風險管理的遊戲歸南以及執行指南。
我們也會在這邊訂定出風險閾值,透過了解公司與此專案或專案集受影響的人,辨識他對風險的容忍度、風險偏好等來量化成一所有人可接受的閾值,一但超過該數字,可能專案不會啟動或是停止。
辨識風險
辨識風險,是風險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它可以幫助你像偵探一樣找出可能造成日後危害,並且在發生之前盡快予以防範或減輕災害,很多國際標準如 ISO 31000定義了風險評估標準, ISO 31010 則是給予了5個問題來協助辨識風險並評估。
一般來說,我們會透過風險陳述格式(Cause-Effect-Risk)來描述一風險,例如:
因為飛行員訓練時沒有針對危機議題A的處理方式進行特別訓練,當飛機出現問題危機議題A時完全沒有處理經驗,造成飛機因而失事,傷亡慘重。
一旦有了陳述,我們就可針對 Cause 跟 Risk 分別做出回應的策略。
定性風險分析
定性風險分析使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為辨識出來的風險打分數,或是透過顏色、文字來標註。一般我們會針對幾個因素來做打分數,例如:機率、衝擊、急迫性等指標做評估,最後得到的風險分數就會拿來做排序,形成一個非常簡單且排序過的風險短清單。
其他不重要的風險(通常是發生了也可以承受的風險),則是會放到觀察清單。
定量風險分析
定量風險分析則是透過統計學的方式,把風險量化為金錢,意思是如果這個風險發生了,要花多少錢去處理,所以在這邊重要的是要懂統計模型、軟體操作等技能。
有個簡單的工具叫做期望貨幣值(或稱風險曝值 Risk Exposure)。我們可以透過事件發生的機率以及預期得損的貨幣值,相乘之後找出期望貨幣值最大的那個來執行。
更多辨識風險與評估的方法歡迎參閱 風險管理之評估風險。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完成第一步關於辨識風險與排序的工作了,接下來進入到第二步,規劃回應策略。
規劃風險回應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針對遇到的風險做出以下回應:呈報、規避、轉移、減輕、接受等五種回應方式。
其中我在這邊簡單討論接受風險與轉移風險,他們三個是日常我們不知不覺間都在做的風險回應策略。
接受這個風險,也就是不對他採取任何行動。或者是避免這個風險。轉移這個風險,例如買保險。最後一個就是減緩風險。那如何減緩風險呢?我們先想一下目標:減緩風險就是我們要把影響力跟可能性都降到最低的層級。那如何採取這個行動呢?我們有以下的流程:控制、評估效益或者是成本,利用評估其影響、可能性還有進行減緩過程後剩餘的風險。
實施風險回應
這個階段,就是聽到警報響起(風險已發生)時,啟動救火機制。在風險管理中沒有特別提到這個,但因為第六版專案管理知識體(PMBOK v6)有提到,因此寫進來。
監視風險
隨著市場或是情況不斷地在變動,風險也會不斷地變動,所以我們要不斷地監視與進行風險報告,掌握狀況才能針對情況做出最佳的回應,或是提前預防。
當發現到先前沒辨識的風險,就要把這個風險加進來,決定要放觀察清單監視還是要放進短清單中積極處理。
結論
考試只是一個過程,更重要的是學會理論了,要能夠去不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