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應用在「區塊鏈應用」開發

專案管理實務系列

Image From: https://esub.com/new-project-management-solutions/

區塊鏈身份驗證發展

「區塊鏈」是近三年與人工智慧領域並駕齊驅的一項技術,而其中區塊鏈最具特色的部份為「可信任的價值交換」經濟。此價值交換是不仰賴中心化的資料庫技術,透過去中心化、自組織的分布式社群來進行「可信的記帳」,而這些就是通證經濟的技術支撐和保障。同時,在 2012 年,FIDO 聯盟成立,其組織目的在於強調網路身分識別的發展。

以上兩件事發展成網路身分識別結合區塊鏈,發展出數位身分辨識的面向。那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應用,是如何套用在身分識別?目前的做法是將個人資料源頭進行保護,並且將資料加密後放在區塊鏈上,使資料變得安全之外,也可以透過技術(例如:zero trust)來取得資訊。

學生做專案的痛點

通常我們做專案最頭痛的工作是定義範疇。除了經驗不足之外,加之以專案採用的技術尚在發展階段(我們採用以太 Solidity 智能合約技術,在 2017 年才 0.4.20 beta 版)。

另我們都知道通常在實務上, 專案時程往往被要求要壓縮,是很稀鬆平常的。一般,若是專案時程被壓縮,首當其衝的往往都是發展時程那邊要不斷去看壓縮時程,又不提高風險。

因而,造成專案規劃欠周延、未完整之下,就趕著進入執行階段,讓專案團隊抱怨,讓上級或顧客抱怨,讓PM 疲於奔命。

區塊鏈身份驗證專案

在大學的專題做類似面向的,以一個剛成為 PMP 的我回顧當時在此專案兼任開發者與 PM 角色,如何將所學用在此專案上?

整合管理要做好,逐步完善

PMP訓練提供了很好的啟發;我們可在執行專案前,要從更高的策略高點來看。首先為專案團隊建立整個專案該如做專案管理的專案管理計畫書,接著告知團隊有任何問題就寫議題記錄,大家要一起管理專案知識,把學到的東西寫進經驗學習記錄表,如果遇到問題要改變作法或是客戶要增加功能,就一定要進行整合變更管制。

相信透過這樣的執行,也會讓學生團隊成為標準的業界專案團隊。(因為我現在帶的業餘專案團隊依此方式做專案,已成功結案 3 個超過 50 萬以上的專案)。

關於撰寫文件一事

在接觸專案管理的洗禮,尤其在培訓機構所接受輔導期間的一案通實作,對於撰寫專案文件的時機與必要性思維更為清楚,內容的邏輯架構與鋪陳也能具層次感,透過「逐步完善」的專案規劃觀念,讓專案文件的內容時時保持為最新版本,特別是學生團隊很難集中辦公,透過選擇所寫好的文件可以幫虛擬團隊做好角色與責任之外,也能有文件來知道專案的狀況。

時程管理

當時做這個專題,時間是完全沒有彈性的,因為沒做完就不能畢業,因此在這個專案,第一重限制便是時程,再來我們都知道專案有六重限制,故其中包括範疇、品質、資源等面向皆須考慮,以確認這些限制不會使專案無法平順地進行,在定義活動這方面要考慮最多。

管理利害關係人參與

這個專案實際上是當時的指導教授與民間公司合作的一個專案,所以在整個關係人方面,除了要滿足民間公司

對於身份辨識的功能需求與期望之外,也要主動蒐集並滿足教授對於專題要學生學會的面向,所以除了每週的進度會議之外,平日也要適當地與指導教授進行溝通,使教授對於專案進度感到放心,並且是專題成功機率提高。

即使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功能開發,應用同樣的原理,向開發團隊蒐集需求,例如某位工程師喜歡寫一些可以炫技的程式的期望,將其適當地融合在開發中,也可以讓該成員更能參與專案。

如此一來,花費時間經營關注利害關係人的參與,既省時,也能達到雙鸁的目的。

管理專案知識

專案期間應想辦法為團隊設計形成各種專案或技能知識之分享規劃,並且促動團隊其他人主動分享知識,除與專案團隊建立關係之外,也可以嘗試、感受衝擊。專案團隊可從分享、學習和互動環境中了解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新的衝擊之外,並且知道如何讓專案團隊主動自我組織

管理團隊

即使是學生的專題,也是有許多溝通要進行,特別對跨技能間分工的灰色地帶,常會有同學互推責的情況,除了角色與責任要做好與調整之外,這時也可以使用衝突管理的技術來解決。例如:透過會議來降低將程式碼邏輯寫死的問題,提高軟體產品品質。雖然會造成工程師的反彈,透過「合作」的方式,例如告知該位同學如果好好的配合程式碼品質政策,可以減少麻煩等。

我認為衝突管理可依事件的不同情況、專案團隊團員的性格,採用不同的策略來化解。

經驗學習

專題所做的發明或研究,通常都鮮少有過往的資料做參照,一來是學生沒有被教授要求,二是學生沒有做文件的習慣。當時在這個專案結案的過程中,我花了約 10% 的時間撰寫文件,其中包括製作未來可供參考的工作報告或文件範本。期許這些文件能使後來的人做類似專案能事半功倍,不因學生畢業時,沒有相關資料作為經驗傳承的參考,造成後手無前手的專案報告,發生嚴重的經驗流失。

結論

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都可以應用專案管理的知識,將它們做的更好。回顧該次專案經驗,供大家參考我在專案中可以做什麼,希望藉此和專案管理的前輩們一同分享與成長。

--

--

(KJH) Kuan-Jung, Huang
(KJH) Kuan-Jung, Huang

Written by (KJH) Kuan-Jung, Huang

CTO at Metablox.co, Founder of AI Users Community in Taiwan

No responses yet